惠济区:“壮马轻车”让基层治理“畅通前行”
来源:本站  时间:2024-12-10 14:44:31 

为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切实为基层赋能减负,惠济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聚焦“壮马”“轻车”“畅路”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

(一)聚焦“壮马赋能”,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建强基层治理队伍。一是增强网格队伍建设。区级选派历练干部131人,充实到辖区内老旧小区多、无主管楼院多等相对薄弱网格担任网格员,采取“老带新”形式,实行“包村科级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网格专员”结对帮带制度,帮助下沉干部了解网格内的基本情况,提高业务和实战能力。历练干部充分发挥本职工作优势,合理运用自身资源助力社区开展基层治理工作,有效充实和加强了基层力量。二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建设“惠家·暖心驿站”42处,配备桌椅、电视机、饮水机、空调、微波炉、应急药箱等,解决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生活、工作难题,与区卫健委、中国铁塔等单位、企业开展党建联建活动,用关心关爱引导新就业群体利用“走街串巷”工作优势,将意见建议和发现的问题、安全隐患等通过“随手拍”上传至“网格”,助力解决基层治理“身边事”,形成党建引领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新模式。三是党员报到服务双岗位。巩固深化结对共建志愿服务活动成效,持续开展党员“双报到”工作,55家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210个党组织、1900余名在职党员根据职业特点、个人特长定期到分包镇(街道)和居住村(社区)参与无主管楼院治理、网格化基层治理等工作,形成“镇(街道)吹哨 部门报到”“社区吹哨 党员报到”的区域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聚焦“轻车减负”,释放基层治理整体效应

以党组织引领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工作着力点,为基层治理“减负”。一是推行“惠家无难事”群众议事工作法。把党的领导体现在社区、小区(楼院)等“家中难事”的确定、开展、实施、落实等环节,明确“一事一议”、六步议事流程和“一讲五有”和事人等标准,在全区高标准打造集休闲、娱乐,议事协商多功能为一体的“惠家·和事厅”等议事协商场所84处,选拔“和事人”938人,成立“和事团”111个,以专业化队伍催生群众自治内在动力,以健全的机制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从“看客”变“参与者”。二是探索“六元共治”治理新模式。依托网格化平台和治理机制,利用好社区六种力量(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公司、行业部门、社区社会组织、“五老”人员),在社区探索党建引领“六元共治”治理模式,形成了基层治理“一元”带“六元”的组织架构。创立“六元议事厅”、创设“揭榜挂帅”项目,提供物质与精神奖励,调动辖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平时联系群众密切、凝聚群众有力,关键时候管用能用、形成合力”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三)聚焦“畅路护航”,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2024年惠济区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矛盾调解机制,高质高效推进基层党建书记项目“网格聚力搭平台,四调联动解民忧”。一是健全各级网格党组织。建好102个二级网格、684个三级网格党组织,配强网格党组织负责人;2009个社区微网格全部派驻党建指导员;126个专属网格中,组建派驻兼职委员模式党组织72个、组建联建共建模式党组织54个,切实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进一步深化网格党组织在“网格平安”体系中的作用发挥。二是创新开发“风险智库”。整合政法综治、公安信访、“惠连心”、门店管理、网格发现、舆情反馈等多渠道来源,将碎片式的管理整合至综合性平台,全面掌握辖区20余类矛盾纠纷风险类型数据信息,实现网格平台事件流转、处置管理闭环。三是建立“四调联动”工作机制。在镇(街道)成立“网格四调联动中心”,调动“五员一律”(法官、检察官、民警、民调员、律师)全面入格,形成跨部门、跨专业的协同治理体系。通过将“诉调、检调、警调、访调”融入网格平台,改变了前期“五员一律”各自为战的局面,凝聚了网格长、民调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与多元化解的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地吸附矛盾、化解纠纷,更好地将风险事项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在基层。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