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济区是郑州市6个主城行政区之一,位于郑州北部,黄河南岸,辖区总面积232.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8.29万,下辖2个镇、6个街道和郑州黄河滩地公园(郑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河南惠济经济开发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区”。
惠济区历史底蕴深厚。区名来源于辖区一座三孔石桥--惠济桥(始建于隋朝),寓“平等互惠 和衷共济”之意。惠济区拥有各类文物资产11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3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中国大运河通济渠”穿境而过;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西山遗址,“富甲海内、天下名都”之称的荥阳故城,全世界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等众多古迹举世闻名;纪信墓及碑刻、荥泽县城隍庙等文物见证了城隍文化的起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古荥镇坐落于此,澄泥砚、烙画、蛋雕、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远近闻名,它们不仅代表着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也承载了惠济区乃至郑州市的城市文化记忆。
惠济区区位优势明显。作为郑州市的北大门,惠济区西依邙山,北临黄河,与焦作、新乡隔河相望,南与主城区紧密相连,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区域。连霍高速、京港澳高速2条交通大动脉在此交汇,周边1小时车程半径覆盖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拥有地铁2号线、3号线、4号线、7号线,域外通达、域内通畅的立体交通体系加速构建。
惠济区生态环境绝佳。郑州黄河滩地公园“九纵三横”27条66公里彩色慢行道路和南裹头、海事、浮桥3个观景节点建成,成为市民游客近郊游、短途游,饱览黄河之美、体验生态风光的绝佳去处。近年来,全区实施国土绿化2.44万亩,总量达6.4万亩;建成铁路沿线、省道312、沿黄生态廊道等24条173公里生态廊道,新建公园游园96个,新增绿地968.5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2%;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由172种增加至283种,惠济区林水相依、林城相映的绿化格局初步形成。
惠济区产业优势突出。以大运河智谷片区、花园口新兴产业园、古荥智能制造产业园“三大产业片区”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中国现代食品产业创新示范园和国际食品贸易港“一园一港”建设,努力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近年来,大河控股国际食品贸易港、省农投国际农产品物流港、惠济德濠智能制造产业园、郑州颐高机电新能源创新园等一批产业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大、区域带动性强的项目相继签约。现代食品产业规模持续巩固提升,三全与思念两大速冻食品龙头占据全国市场六成以上份额。此外,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郑州信基调味品城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也为惠济食品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坚持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扶持打造思念食品企业技术中心、三全食品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家,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惠济区教育资源丰富。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以“办人民满意的惠济教育”为目标,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以上;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扩大;深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强学段衔接和资源共建共享,五育融合走深走实,思政引领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不断完善;扎实开展中小学校园餐供应,“政府主导、自主经营、数字赋能、阳光监管”的校园餐供应模式得到一致好评。
惠济区将以实施黄河国家战略为带动,以开展“三标”活动和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十大建设”工程为抓手,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高效能治理,确保整体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争一流,努力建设产业兴盛、魅力宜居、活力善治的新惠济。
惠济区下辖两镇和六街道,对所管辖区的行政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
两镇:古荥镇、花园口镇。
六街道:新城街道、刘寨街道、江山路街道、长兴路街道、迎宾路街道、大河路街道。
作为郑州市的北大门,惠济区西依邙山,北临黄河,与焦作、新乡隔河相望,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区域。
铁路、桥梁、高速穿境而过。郑焦铁路、郑新黄河大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连通郑州、焦作、新乡,连霍高速、省道312(沿黄快速通道)、黄河大堤连通郑州、开封、洛阳,推动郑州与周边地市的深度融合。
主干路网四通八达。东三环、中州大道、花园路、文化路、长兴路、天河路、江山路、西三环、西四环贯通南北,全省沿黄最美道路省道S312、大河路、新城路-迎宾路、开元路、英才街、滨河路、三全路、国基路、北三环贯穿东西。
公共交通密集分布。辖区现有4条地铁线路,其中,地铁2号线直达郑州国际航空港,3号线、4号线和7号线域内纵横交错,60余条公交线路汇入市区大公交网络,实现“全域公交”一体化,轨道网、常规公交网“双网融合”,引领绿色出行新时尚。
快速高架点亮空中跑道。北三环、北四环、西四环等高架桥和京广快速路,同4条地铁线形成从“空中”到“地下”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了惠济区与郑州市中部、南部的直线联系,与郑州市东北、东南方向的斜线联系。
半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周边一小时交通圈加速打造,域内通畅、域外通达的多维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构建。
惠济区属北温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旱多风,冷暖无常;夏炎多雨,水热同期;秋凉晴爽,日照充足,冬寒干燥,风多雪少。一年之内四季分明。气温年际变幅较大,总的比较温和。年平均气温14.2℃,年度变化幅度在13℃—16℃之间。
多年平均降雨量649.9毫米。降雨量年际变率较大,年内分布不均。最大年降雨量1041.3毫米,最小年降雨量384.8毫米。降雨量随地势高低由南向北递减。
惠风劲吹大河魂 济世当立潮头人
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一块生养不息的土地。经国务院批准,2003年,郑州市邙山区正式更名为惠济区!
惠济区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区内现有惠济桥村和惠济长桥遗址。古惠济镇旧属荥泽县,1931年属广武县,1953年划归郑州市郊区。据史料记载,隋代此处的广济渠上有一座三孔石桥,名惠济桥,为南北交通要道,这里遂成一镇。据清顺治十六年荥泽县专载“惠济长桥”为荥泽八景之一,专称“碧栏石瓮势若长虹,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诚一邑之雄镇也”。现有惠济桥村,延续至今。
惠济区名具有美好深刻的字意与内涵。“惠”的字面意思为给人好处、受到的好处,如恩惠、受惠无穷等。同时“惠”又是常用的敬辞,如惠顾、惠临等体现了尊重、欢迎对方的语意。“济”在汉语中解释为对事情有益,富于成果、成效,还有形容人多之意,如人才济济、济济一堂等。“惠”“济”相连,寓意区域有“聚八方之恩泽,平等互惠;揽四海之贤才,和衷共济”的深刻含义。
一个名字的变更,意味着更大的发展渴望;一个名字的变更,意味着更强的创业萌动;一个名字的变更,昭示着凌云壮志;一个名字的变更,昭示着万丈豪情。
惠济区位于郑州北部,西枕邙山,北临黄河,东至郑州市第二黄河大桥,全区总面积232.8平方公里,是郑州市主城六大行政区之一,下辖两镇、六街道。“惠济”二字寓意为“聚八方之恩泽,平等互惠;揽四海之贤才,和衷共济”。
今天的惠济区,用二十个字来概括,就是“区域位置优、生态环境美、人文资源厚、发展潜力大”!
区域位置优。惠济区地处郑州北大门,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点,亚洲最长的黄河公路大桥南北贯通,京广铁路、连霍高速、花园路和文化路穿境而过,区内主干道天河路、开元路、大河路、江山路、清华园路已形成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高等级城市道路骨架,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生态环境美。已建成16平方公里“一山美景,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邙岭大型水土保持生态园、沿黄长27公里宽1000米的生态防护林带,形成了郑州北部的绿色屏障,构筑了绿色长堤。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惠济区被誉为郑州市的“绿肺”和郑州人的“健康银行”,被列为“国家一类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成为郑州市民休闲、度假、居住的首选地。
人文资源厚。惠济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远灿烂,是汉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发源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五千年前曾发生过炎黄二帝结盟的大事,被史家称作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誉为“华夏第一城”的西山黄帝城,已被专家确认是黄帝建造的五城之一;今天的古荥镇包括了古荥阳的大部分区域,是楚汉争霸的主战场,刘邦、项羽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如火如荼的历史大戏;古荥阳城墙虽历两千多年风雨,仍有一部分挺立在惠济大地;而汉代冶铁遗址则因是全世界最早、规模最大的冶炼工场而轰动世界。以上三处古迹都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集中在古荥这一千年古镇,全国罕见。供奉我国城隍神鼻祖纪信的纪公庙,岔河遗址等遗物遗迹和花园口将军坝、扒口堵口纪念碑、小顶山毛泽东视察黄河纪念地等现代人文景观,无不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灵光。民间文化也相当丰富,黄河澄泥砚、惠济烙画、惠济剪纸被评为全省“知名民俗文化产品”,其中,黄河澄泥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古风扑面令人遐想,生态游展现了惠济区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现有AAAA级景区3家(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丰乐农庄·马拉湾海浪浴场景区、黄河富景生态世界),AAA级景区1家(郑州黄河花园口景区),其自然文化景观吸引了八方游客。深沟高垒与花园洋房,古城遗韵与现代气息,人工砌成的平湖曲岸与野性十足的草场湿地,共同构成了惠济旅游的整体格局,作为“郑州后花园”,围绕春季赏花、夏望黄河、秋品硕果、冬日暖阳的惠济四时好风光,生态风光游、黄河文化游、乡村休闲游、红色足迹游、美食娱乐游等主题化、特色化游览,不断满足市民游客多元化、深度化体验需求。这就是:“古汉文化看惠济”“黄河风情游惠济”“休闲度假到惠济”“餐饮居住在惠济”。在惠济,您可追溯历史,感受黄河安澜;可登高凭险,赏尽邙山秀色;可休闲采摘,体验田园风情;可漫步河滩,体味长河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