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地方创新实践,2023年12月,郑州市惠济区举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启动仪式暨研讨活动,郑州市惠济区率先成立5个共同体,覆盖40所基地校,一体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纵向链接,高质量发展。
2024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郑州市惠济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第一共同体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两会精神”,迅速传达“两会”中的“教育声音”。近日,第一共同体负责人齐聚郑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召开了本年度第一次集体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校长谭云格主持。
首先,谭校长宣读了《惠济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第一共同体2024年上学期工作实施方案》,详细解读本学期工作部署:第一阶段:诊断——找准关键问题;第二阶段:引领——制定有效方案;第三阶段:展示——选树优秀“金课”;第四阶段:总结——梳理有形成果。
接着,来自郑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嘉欣老师、惠济一中赵晓艳老师、二附小蔡明卓老师针对上学期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同课异构展示,分享如何在授课教材、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有效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反思中逐渐明晰:小学阶段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情感培养和熏陶;初中阶段以体验的形式进行情感领悟和明理;高中阶段以启迪的形式进行深度知识的补充和点播;大学阶段以思辨的形式进行解惑和实践。四个学段之间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要按照有序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一体化设计。
然后,围绕“如何开足开好国家思政课程”、“学校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学科有效融合”、“学校如何将德育与思政有效链接”三个核心问题,各学校负责人进行充分地交流和探讨。
郑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张向前表示:1.要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2.“大思政观”背景下更加指向“教育的回归”,即每位教师要立足岗位,讲好自己的课,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内涵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内生育人。
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团委书记冯凯分享了学校在课程思政与学科融合的有效实践:1.转变思想,树立课程思政新思想、新观念;2.机制保障,在教学常规上落实落细,将思政元素融入评课环节;3.构建跨学科融合主题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打造跨学科教师指导团队,如语文+英语+历史等,一体多面建构课程思政与学科有效融合;4.率先推动以课题为驱动力促教育高质量发展。
郑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教务负责人、河南省名师孙慧玲表示:如何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切实结合起来?需要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进行对标对表,分类整合,通过课标一体化驱动内容一体化,可以尝试探索以项目式研究,引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惠济区第一初级中学教导主任刘营军强调以班会、升旗仪式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突出思政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思想。
惠济区金山路小学教导主任杨薛详细阐述了学校在学科教学与思政融合的具体举措,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性和趣味性,注重评价多元性。
惠济区绿茵路小学德育主任曹露露分享了学校在德育与思政有效衔接的“1+N”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时代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多元性。
惠济区花园口小学师生发展中心副主任逯垚详细介绍了学校通过“黄河少年党校”1314模式构建德育与思政有效衔接的新样态,真正实现党团队一体化衔接贯通。
回顾反思中,梳理出关键问题:1.目标一体化对标落实;2.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3.以项目式实践为驱动,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施。这也成为第一共同体下一阶段内涵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闫立超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内涵、课例分享、育人路径等方面开展《“一体化”的政策变迁、理论基础和若干实践探索》讲座,闫教授围绕:1.政策演进,从德育一体化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2.理论基础,德育过程的整体性、教师的集体性、学生的集体性思考;3.误区和问题,不能背黑锅的“一体化”三个方面进行前瞻理论探析,闫教授充分肯定了此次集体教研活动的价值所在,对头脑风暴中梳理的“关键问题”给与充分肯定又提供了新的思考探索路径。
相信,在郑州市惠济区教育局的坚强领导下,第一共同体定能充分发挥联盟校区域优势,聚焦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建设,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在立德树人中“唱主角”,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少年儿童成长成才打好红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