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报全媒体记者 栾月琳 通讯员 郭蓓 张可 文/图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规范化运行,提升效能和公共服务效率,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惠济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积极推动基层政务大厅标准化建设,优质、高效、贴心的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
据悉,惠济区辖区内共计8个镇(街道),均已设置便民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村、社区共计84个,其中有71个村(社区)设置了便民服务站,覆盖率达84.52%。为高水平推动基层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惠济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多措并举,努力交出群众满意的基层答卷。一是从严从快压实责任。组织各镇(街道)召开惠济区镇(街道)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镇(街道)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引导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并由班子成员亲自带队开展常态化督促检查。二是规范基层服务事项。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梳理并发布“就近办”事项共计52项,包含人口和生育服务、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工商食药、服役退役、党务管理、帮扶救助等类别,均已集中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实现“一站式”集成服务。2020年以来,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和站点共为群众办理业务约43000件。三是建立服务制度机制。各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站点)均建立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等相关制度,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进一步明确,“帮办代办”服务有序推进。四是营造优良办事环境。各镇(街道)、村(社区)依托自身的优势,配置了必要的电脑、高拍仪、激光打印机等办公设施设备。从办事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配备休息椅、桌子、雨伞、轮椅、饮水机、老花镜、阅读架、多功能手机充电线、医药箱、维修工具箱等便民服务设施,提供等候、休息、填报的区域,为办事群众营造优良的办事环境。
记者先后走访了惠济区花园口镇大庙村和长兴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现在大厅的办事效率真高,高龄津贴申请3分钟就办好了,真是太感谢了!”大庙村村民王大爷高兴地说。据王大爷反映,以前办事都必须要到街道才能办理,有时要来回跑几次才能办成,程序复杂,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诸多不便,自从成立大庙村便民服务站后,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办成事了,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据了解,大庙村便民服务站着重推进“适老化”服务,将医保、社保、民政、生活缴费等老年人高频办理事项都已延伸至村便民服务站,并发挥村干部与网格员作用,为行动不便的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帮办代办等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办事。在长兴路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记者也体验了一次警务自助服务一体机的自助服务,无犯罪记录证明、临时身份证的开具均可通过机器当场办理,省去了到当地派出所排队、出证的繁琐流程,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不仅如此,长兴路办事处辖区6个社区,3个行政村,已分别设立便民服务站9个,真正让便民服务扎根基层,落地生花。
“群众之事无小事”,便民利民的服务创新永无止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用心、用情、用脚步去丈量便民利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惠济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惠济区将紧紧围绕“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目标,全面加强便民服务大厅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推动便民服务窗口下移,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并通过智慧城市打造,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为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化的服务,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贡献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