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郑州市惠济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围绕惠济区发展目标,着力锻造就业创业长板、加固社会保障底板、补齐人才工作短板、打造劳动维权样板,全力打造“民生人社、创新人社、智慧人社、阳光人社”,努力写出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在就业稳定扩大上做文章 稳定就业“基本盘”
“有了家门口这份工作,再不为照顾老人孩子发愁了!”梁霞是大河路街道天河社区的居民,因为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正常进入企业工作,她经过零工驿站对接入职到社区食堂做了一名店长,每天工作4个小时比较灵活,月收入5000左右,她对这项工作很满意。像这样的例子在郑州市惠济区还有很多,为方便辖区广大零工和用工主体,该区在辖区试点推行的“零工驿站”业务,通过引进创业机构,有效带动了社区人员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惠济区人社局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搭建三级服务体系(区、镇(街道)、村(社区)),“线上+线下”双平台同步推进,让零工就业成为惠济区基层就业的特色品牌。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惠济区结合辖区食品加工、花卉市场、冷链物流等用工特点,依托春风行动等大型招聘会、惠济零工市场等,为企业、务工人员搭建就业暖心桥。2023年以来,3万余位求职者到场求职,达成初步意向7500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354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4人,切实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
在服务产业创新上破难题 瞄准人才“引育靶”
薛青发是惠济区花园口镇申庄村村民,自己经营一家充电站,听说镇上乡村振兴技能服务站免费提供电工培训,他立即报名参加学习,并通过所学技能对其经营的充电站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提升了工作效率。“这些培训很实用,还是免费教学,我为站里的员工也报了名,希望大家能够以此掌握更多技能。”
以服务农民工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惠济区围绕辖区农村人口众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在全市建立首家“乡村振兴技能服务站”,设置电工、家政、康养等适合农民就业的技能培训和快递配送员、直播销售员等新兴职业等60余种专业,实现了“理论培训不出村,实操练习不出镇”的培训模式,2023年,共完成技能培训3.8193万人、新增技能人才3.9243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1642万人,持续激发农民工“学技能、比技术”积极性。
同时,以“万人助万企”“三包三联”等为主要抓手,该区宣传创贷政策,联合中国银行深入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双桥花卉基地等企业送贷款、送服务、送支持,降低担保门槛、优化申贷流程,“量身订制”创贷政策,帮助企业及个体商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500余万元。
在社保水平提升上下功夫 织牢保障“服务网”
“哎呀!实在再感谢了!”2023年12月的一天下午,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为惠济区市民服务中心社保柜台送来了一幅锦旗,感谢社保业务专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企业解决企业社保开户和职工参保问题。据了解,在2023年12月业务期即将结束时,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需要开社保账户,因时间紧、职工人数众多,社保中心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加班加点为企业办理了开户和社保增员等业务,在有效的时间内把企业的人员全部录入社保系统,解决了企业难题。
为切实实现让辖区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惠济区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保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保智能化,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2023年,该区共受理经办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人员医保生育、工伤保险待遇等各类综合业务12万余件。同时,惠济区还优化升级网点社保卡窗口服务,健全完善初审、复核、审批等各环节运行高效、有效制衡的经办服务体系和政策、经办、监督、信息四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从根本上保障基金安全。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去年以来,惠济区先后荣获“首届河南省技能人才高地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工作突出单位”“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先进单位”等11个荣誉称号,谱写惠济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