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惠济94岁老党员捐款支援“抗疫”
来源:本站  时间:2020-03-01 10:30


“我想捐款5000元支援抗疫,但不会网上捐款,疫情期间又不让出门,只好找单位帮忙。”2月28日,对于惠济区人大离休老干部李文岐老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他94岁生日,还是他向惠济区红十字会捐款的日子。

李文岐虽已高龄,但眼不花、耳不聋,每天坚持收听广播,收看新闻,了解国家时政大事。他在知晓全国疫情严峻,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和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主动请缨,一线战“疫”,用生命保护大家的生命安全后,李文岐就对家人说:“入党时,我是举过拳头、发过誓的: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现在大疫面前,国家有难,我不能上一线,但也要尽尽力。”于是就有了开头寻求捐款途径的通话。5000元对于一向简朴的李文岐来说可是个大项开支。他至今仍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住的是老式筒子楼,用的是多年的老家具,家里正在“服役”的暖瓶,是个30多年的“老古董”,壶上彩色图案早已磨损难辨,铁质壶体已多处变薄。

生活中的节俭丝毫不影响捐赠的决心和慷慨,李文岐一直琢磨着捐款支援抗疫的事,疫情期间不让出门,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银行取钱感染风险高,他便拿出手里现有的全部积蓄——5000元,只为让抗击疫情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抗击疫情是场阻击战,也是场心理战。捐款时,李文岐叮嘱道,不要被疾病吓住,要信念坚定,建好心理防线,每个人都带好自己这个队伍,坚决打赢这场战争。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李文岐在1986年就被查出癌症,体重一月之内骤减20多公斤,1.9米的壮汉瘦成了“排骨架”,身体极度虚弱,但他不畏惧、不恐慌,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乐观应对、注重锻炼。至今虽然还有癌细胞,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生活质量。李文岐常说,癌症不可怕,只要正确对待他,找对方法,没有打不赢的仗、治不好的病。他的个人抗癌史就是一部心态建设史、心理战斗史。

今年还是李文岐入党60周年,在捐款之余,他还主动足额交上了党费。多年来,李文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为郑州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心智。他是当时的党员中的模范,自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后,敢于担当,勇挑重担,1955年当时年仅28岁就被任命为正处级干部。在1956年郑州老郊区水灾淹没田地,庄稼颗粒无收时,他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并克服统购统销缺乏采购指标的困难,协调购买口粮和畜料,使30多万灾民安然度过饥困。在急难险重工作面前,他也能克难攻坚,1958年8月17日黄河大桥冲断两孔,他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现场指挥的抗洪和抢修大桥工作,并担任指挥办副主任,全力配合总理,还曾率领群众,四年内平整侯寨公社三万余亩土地,建电灌站33座,修水渠2万多米,实现水浇地两万多亩,6个大队实现水利化。他还是甩脱国家救济帽的“智多星”,1965年任中牟县杨桥大队“四清”工作队队长后,科学引导种植杂粮作物,一年内改变了该地区三年绝收、人畜全靠国家救济的面貌,不仅解决了温饱,丰收后还出售爱国粮10多万公斤,他带领社员成功试种水稻,为黄河故道种稻探索出了新路子。在任郑州郊区副主任时,李文岐带领职工苦干五年,建成郑州市第二化肥厂,为国家节约数万元……

一片丹心奉献赢得了诸多肯定和荣誉,2019年李文岐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还获得了河南省委中原先锋“七一纪念章”,这是对他十年来忠诚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兢兢业业为党工作、踏踏实实为群众服务的敬重和肯定。

李文岐捐款当日,惠济区人大常委会机关也积极组织了募捐,筹集爱心捐款7600元。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